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血性?
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给过我们“血性和尊严”的机会,所以只能幻想和寻找了!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华文明确实是个伟大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的载体—中华民族,却是一个饱受屈辱的民族。
从春秋战国就开始被外族围攻侵略,秦统一后也没有停止过进攻。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先后有过两次匈奴入侵,一次西域三十国入侵,晋武帝时,鲜卑人段部入侵,十六国时期,北方诸民族进入中原争霸混战,匈奴铁骑踏破燕云六月飞雪;隋唐之际,突厥可汗颉利攻打中原,唐太宗李世民也吃过突厥人的硬饭——突厥人直接打到了长安城下;宋朝时,西夏崛起,与宋军互有胜负(宋夏庆历会战、定川寨之战);元朝以后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自然不会有谁敢跟蒙古铁骑正面交锋。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大军队,在明朝中期之后却突然退化。明缅战争,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顺便打败了南方的农民军。从此清兵南明决战中再未受挫。1673年吴三桂反叛,引敌入关,清朝派多隆阿等名将平叛才将吴三桂擒获,不过这时清兵已经伤亡近万。1840年以后,清廷派林则徐等主战派大臣赴粤,准备组织广东水师收复失地,不料英军突袭定海,攻陷虎尾洲炮台,浙江提督余步云不战而逃。
自此以后,清廷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再也没有取得过胜利。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日俄战争,日本夺得东北南部和库页岛,并将辽东半岛租借给法国;1900年义和团事件,北京被包围,幸得各国驻华公使相救,清廷才没有被彻底打脸…… 就这样,中国逐渐在列强环伺的危局中养成了苟且偷安的性格。一方面,政府无能,国家贫弱;另一方面,人民麻木,不思进取。于是乎好勇斗狠的血性,只有用在内部争斗上,例如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内战。
人有七情六欲,有悲喜也有愤怒,喜怒哀乐皆发自于本性,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被一种儒家的道统思想所禁锢着,喜了不敢笑,悲了不敢哭,怒了也不敢暴,乐了不敢笑,这就是儒家文化的作用。
在中国,人们都追求一种“稳”字,虽然现在有些不同了,但总体上看还是如此,人们都追求一种淡泊的人生观,不喜形于色,也不怒形于色,凡事都要不愠不火,要心平气和,要温柔敦厚,要有君子之风。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要有仁、有礼,要守信、要重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胸怀坦荡,小人患得患失。这就是儒家对中国人人生价值取向的概括,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不以勇为荣,也不以武为义。
中国人从少年时起,就被灌输这些基本的人生思想,从孟母三迁开始,就把孩子和屠户、市场隔离开来。而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则是一味的教化,教化出一批又一批胸怀宽广、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处变不惊的“君子”和“圣贤”。
人皆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本就人之常情,孔子就“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教化人们不要愤怒的表现在人前,也不能有悲伤的表现在人前,更不能有喜乐的表现在人前,要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义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人若总是喜形于色,则必遭杀身之灾,人若总悲形于色,则会郁郁寡欢,人若总怒形于色,则招人厌恶,所以人们只能喜怒不形于色。如此人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活着也就是一种煎熬而已。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血性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人不是铁打的,人不是木头,人是有血有肉的,但是人们却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性而活着。人生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