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体育吗?
中国有没有体育,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笼统。 首先体育是来源于西方的词汇,其本质是指一项竞技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体育”这个词,但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里,已经出现了涉及运动与健身内容的文字。比如《孟子·尽心》中就有这样句子:“圣人的千秋万载,就是靠锻炼身体得来的”;而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提到:“尧舜让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陶冶”。所以体育运动在古代中国是有的,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
古代中国的体育以传统武术和竞技射艺为主,到清末民初又增加了足球和篮球等西方传来的体育赛事。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武术被批为“劳民伤财”,体育竞赛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体育事业才再次获得高速发展。
不过,虽然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在中国都有开展,但中国的奥运冠军却是凤毛麟角(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人数仅多于英国)。这主要是由人口基数大、选材难度大、青少年训练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在运动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我国运动员即使经过辛勤的训练也通常无法达到外国顶尖水平,这也让中国在本该擅长的竞技项目上屡遭挫折。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全力争取在冬奥会上的佳绩。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还公布了4393个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招聘信息,这也表明国家对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与决心。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体育事业一定能取得瞩目的成就!
我国体育史的研究,大体是从50年代开始的。但是具体到"体育"这个名词的研究和考证,则到了80年代才开始。1981年和1982年先后发表了两篇考证文章,一篇确定我国使用"体育"这个名词是在20世纪初严复所译《天演论》出版以后,另一篇文章则考证出我国1904年出版的《高等小学体育教授书》是第一本使用"体育"名词的书。此后一些体育史专著和文章基本都接受以上考证结果,并沿袭以之作为我国"体育"名词起源的论点。直到90年代,才有一些新的考证结果出现。1991年出版了一本《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该书认为我国古已有"体育"这个词。该书所举的例证多有牵强之处,而且也没有继续深入进行专门研究。直到1997年5月,在西安召开"中国古代体育史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对古代汉语中"体育"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一番讨论,当时有几位代表认为古代汉语中是早已有"体育"一词的。会后,几位代表共同商议,决定由崔乐泉、杨先让、范银士、宋君磊等几位代表开始进行这方面专门性的研究工作,并初步拟了研究提纲、步骤和计划。
据最新考证:体育两字连用,在我国古书上早已有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和《史记·外戚世家》中,都曾有“后(姜原)野于(游于)中林,卒(猝,突然)复(通‘仆’)出(踏)涉(陷)于(于水相濡的地带,沼泽)渊……履(踩了踩)天子之(氏族的象征物)足(印即足迹)”的记载。据此可知,“履足”是原始社会中氏族部民祭祀天子的一种体育行为仪式。《墨子·鲁问》中也记载着:“昔者,夏后开(禹之孙少康子)使蜚廉(人名,善走)先,过(度过、渡过,或越过、走过。以下“过”字皆同)卫(卫水)孟诸(沼泽名,也称梁泽),蜚廉见(读‘现’,即出现、显现)其母(河伯之女戎葵)背(向后背着,背对着)而衣(穿)青(青色、黑色)衣,蜚廉(蜚廉为能追飞鸟、能走善跑的人)知其为神也,乃弯弓而射(射向,瞄准)之,误中其目……”这说的是夏后少康的武士带领的一支体育射击队,在过卫河孟渚泽的时候,发现水中有一位女子身穿青色衣服,背对着他们站着,他们误以为是神灵,就弯开弓弩,射向那位青衣女子,不慎将女子的左眼射伤了。这里的“背衣”、“衣背”,都是“背向衣服”的意思。“衣背”、“背衣”都是穿衣服人的一种体育姿势。
当然,更为典型的“体育”实例则首推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氾论训》一书中的文字记载。这里不仅有“体育”一词,而且还有对其释义的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世界体育史上的奇迹,是世界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淮南子·氾论训》篇的原文是:“今屠者(屠宰场或屠夫)不可以为(为了)刺(军中、行军时,或举行军事体育活动时的刺杀操练)钩;车工(制作车子的工匠)不可以为琴;慈石(磁石,或吸铁石、吸铁之石)之(在它旁边)物(所有附近东西)无非(没有一件不是)铁(被吸上去的铁器和铁石);而(但是)慈石(本身)之(的)物(所有物、东西),所以(因此、因为,用于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以下‘所以’句皆同)(能)摄(吸取。以下‘摄’字皆同)铁(铁器和铁石)。非有求(请求、求取)诸(其中的)。今(现在)夫(那)仁(有道德的人、仁德之士)人(者)之(的)于(对于)(其他)人(们),其(其本意即就是,其在这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