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毁了中国女排?

曹坤英曹坤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接触排球,那时候电视上经常播全国女排联赛和亚洲杯、世界锦标赛的比赛,我还记忆犹新,中国女排在那时已经很强了,虽然比不上苏联队(那时候真是无敌,感觉像神话一般存在),但也经常打败日本和韩国队,偶尔也能打赢美国队。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郎平加盟,中国女排开始了黄金一代的历程,连赢数届世界杯和奥运会,成了世界上最强的一支排球队(那时候俄罗斯队还未解体,但也鲜有敌手)。

但就是这么一支强盛的中国女排,却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下败下阵来,五局惨败给日本队,三局负于土耳其队,仅获第七名,令全国人民大跌眼镜。 是谁毁了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一、是陈忠和教练吗? 答案肯定是,但不完全是。陈忠和是个好教练,他执教中国女排时成绩斐然,特别是二度执教期间,不仅带领队伍重夺世界级比赛冠军,而且培养了无数优秀的运动员,孙玥、王丽娜、冯坤等众多国手在他手下成长起来。但陈忠和也有他的局限性,他过于注重战术和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队员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太注重集体,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陈忠和是符合中国传统“大团结”思想的教练,但他培养出的队员能力太过均衡,缺乏核心力。从黄金一代到后来的替补队长刘亚男,都是如此,进攻不力,防守不够,一传不稳。

二、是赵蕊蕊受伤,导致阵容不整吗? 答案是肯定的。奥运会上,朱婷对赵蕊蕊的一次普通拦网造成后者手臂骨折,随后赵蕊蕊作壁上观,仅打了几句现场解说员就惊呼,我们的副攻怎么这么矮小。

的确,赵蕊蕊的伤使得本来就不强的副攻更加薄弱,中国队一传屡遭冲击,自失增多,主攻手背飞效果不大,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压力,最终输掉比赛。

罗涛枫罗涛枫优质答主

中国排球联赛从80年代实行地方与军队的双轨制,军队体工队和地方体育局成为排球人才最大的摇篮,而排球人才在进入体制之内将不再有“转会”可能,只是在省市队到国青队到国家队这一体系之内流动。

进入90年代,中国女排开始在世界排坛称霸,一批批像郎平、赖亚文、孙玥、李艳、吴咏梅、杨昊等球员开始从这一体制内脱颖而出,而像王丽娜和冯坤这样体制外的球员也在后来进入专业体制逐渐成长为巨星。

但“排球之乡”辽宁却没有在这种双轨制下出成绩,这或许与辽宁历来崇尚“散养”有关,他们只愿意将出成绩的运动员纳入体制之内。其实这一模式在80年代并不罕见,像吴咏梅、高峰等球员都是在进入“散养”体制出成绩后再入专业体制的。

但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女排的鼎盛,各地排球人才都进入专业体制之内,开始呈现“闭关”态势,辽宁女排从此失去了可以自由挑选人才的机会,从此开始走向穷途末路。但同时,中国女排还面临一个尴尬——国内排球人才断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排协决定向国外排球强国借用人才,比如美国、古巴、日本等队。

从2001年开始,中国排协开始实施“海外兵团计划”,决定从美国排球训练营中挑选一批具有华裔血统的运动员。但问题是,当惠若琪、曾春蕾、刘晏含、杨珺菁等本土“百花齐放”之时,海外“单花独立”的沈静思很难在国家队站稳脚跟,这就造成女排人才的流失,尽管沈静思最终可以回到国内参加联赛。

但随着“海外兵团”的扩大,有实力回到国内打球的华裔选手越来越少,而实力达到国家队水准的华裔选手更是凤毛麟角。这就造成了女排海外人才的严重稀缺,也造成了本土人才没有海外竞争压力而“集体疲软”的尴尬。其实,中国女排的“内伤”远不止于此,中国排球人才的断档还在加剧,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中国特殊“排球制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