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乒乓?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有很多,“变态”“可怕”“聪明”等等都是他们形容中国的关键词。但是对于乒乓球,他们的形容词却是很有限的——“运气好(连赢日本很多次)”“发挥出了真正的实力”和“走运了”而已。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对于中国队经常横扫日本的比赛表现的都是一种无力的态度和失望感。因为中日之间身体素质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靠着发球轮转和防守,加上一点儿“搏杀”精神总能击败强敌,而日本队无论实力如何总是败在中国选手手下。这一点和中国在羽毛球项目上的成就太相似了,以至于日本人都说中国羽毛球队是在“欺负”日本队。因此每当出现中国队员被质疑裁判判罚或者对手抱怨连输的时候,日媒总是乐呵呵的跟在后面吃拿卡要。
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男单决赛后,日本选手吉村真晴对着镜头委屈巴巴地哭成了泪人,而电视机前的日本观众都在为这个“失败者”而感到伤心难过,舆论一片骂声。然而到了女单决赛,当伊藤美诚再次输给丁宁后,日本观众的表情看上去却似乎如释重负——女单输了也算正常吧!而中国队不管是男单还是女单夺冠,对日本球迷来说就好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赛后采访也是一副见不得人好的嘴脸:“能打败中国队的只有日本队”。这话要是换在羽球赛场上还真有可能成真,可乒乓球场上怎么可能有这种童话存在呢……
中日两国乒乓球队一直都是世界乒坛的梦之队,他们几十年来在各大赛事中包揽几乎全部项目冠亚军,形成了属于他们的“乒乓王朝”。
但是由于两国的体制和国情,导致两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有较大的差别。
对于中国的乒乓项目来说,他们是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管辖下的一个项目,其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都有严格的国家规定,运动员在加入国家队之后会成为编制内人员,享受国家机构工作者的同等待遇,并且他们的培养和使用都严格按照国家的体育规定执行。
但是日本的乒乓人才都是属于俱乐部制,运动员加入一个俱乐部之后,就成为该俱乐部的一名员工接受该俱乐部的管理。
虽然两国在人才使用上有差别,但事实上日本的“乒乓王朝”并不是国家队开始的,像大家所熟知的日本乒乓第一人松崎君代,就属于日本一家私人民营企业的员工,她为这家企业效力的同时也为日本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国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此后日本就不断学习中国以及向中国派出学员,日本的乒乓球运动员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因此日本乒协在2005年向日本国内的各俱乐部提出倡议,鼓励俱乐部像松崎君代当初效力的企业一样,在日本全国各年龄层中选拔乒乓人才,再通过俱乐部的体制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他们成为“准国家队”,从而让“准国家队”中更加优秀的选手最终加入日本国家队。
这种制度让日本从全国范围内网罗到了最优秀的选手。
如今在日本,全国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乒乓球队,虽然规模不太大,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本队中最强的队员加入“准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