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为什么不来中国?
1、从地理距离上说,中葡相距遥远,交通不便。
2、从历史渊源上说,两国交往不密切,没有形成传统。(除了澳门)
3、从国家实力上说,中葡差距明显,不存在利益交换的基础。(现在差距在缩小)
4、从文化观念上说,白种人的群体荣誉感要强于黄种人,他们更倾向于与本国白人同胞相聚,而看不上亚洲人。 另外,虽然葡萄牙语系的国家大多与巴西一样人口素质不高而且经济也不发达,但是他们也以说葡萄牙语为傲;同样,尽管葡萄牙的经济水平也排不进世界前十,但国民仍然因为能说流利的法语或者英语而自豪。(其实欧洲白人有很多民族自豪感很强,比如意大利人就以自己说罗马语为荣)
其实很简单,两国之间,航海的“收益”和“成本”不同。
中国,海岸线很长。汉代至元代,我国东南沿海港口众多,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海上贸易频繁。可是到了明代国策一变,海外贸易受制于国家政策,海外航运贸易规模受到限制。即使不考虑政策因素,中国东南沿海有着漫长海岸线,以及广阔的江南农业区,国内生产和需求已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自洽。
葡萄牙,是个半岛国家,国土上大部分都是山地或半沙漠地区,本身工业与农业都不发达,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这迫使葡萄牙必须通过海外活动获得国内市场所欠缺的东西,如粮食、原料和工业品等等。
所以,对于中国来言,海外贸易是补充,对葡萄牙而言,却是主食。因此,两国对待航海的风险与收益态度存在本质差异。
明朝航海,从泉州到吕宋(菲律宾)再到苏禄(马来西亚棉兰老岛)大约需要30-40天的时间。而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海,沿着非洲,绕了半年多时间才到达了第一站——马林得(肯尼亚马林迪)。此后几年中,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南缘摸索,期间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他们一边要防范随时袭来的惊涛骇浪,一边要提防海上劫掠团伙的攻击,甚至疾病和饥饿也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甚至从1505年起,他们还要不断提防奥斯曼土耳其和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穆斯林船队的袭击。1513年,葡萄牙船队在东非蒙巴萨屠杀了当地6000穆斯林,此后又占领索法拉、劫掠桑给巴尔和马林迪。为了建立横跨印度洋的商贸网络,他们用了几十年时间来攻占沿海据点,先后占领葡萄牙果阿、马六甲(马来西亚)、亚丁(今也门共和国亚丁)等地。此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利润吸引,西班牙和荷兰纷纷出海,对葡萄牙人的航线进行骚扰和袭击。为了获得并维持横跨30个纬度的贸易航线,葡萄牙付出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持续战争代价。这些代价如果放在中国,实在难以想象。
所以,根本原因是,中国不需要付出这些代价。中国有广阔的海疆和陆疆,并不需要用战争来争夺贸易路线,只要保持和各国通商的政策,自然会有海外各国商人主动前来贸易。而欧洲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国内产出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所以必须通过战争来争夺贸易路线。欧洲的资本主义,就是踏着血腥的奴隶贸易和海盗贸易诞生的,因此,各国虽然航海技术大体上相近,但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船用于军舰,因此,用于民间贸易的商船也就相应减少。在国家支持下,凭借武力开路,欧洲国家的船很快就能控制国际航线。
而明朝以和平为目的派出的宝船,自然不是这些以战争为目的的船只的对手。中国,自古就是和平主义国家,不会将战争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因此,也不适合走“海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