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旋转球是什么意思?
“旋转”是个很玄的词儿,它是指当乒乓球运动时,球面对观察者运动的角速度。 这个角速度,可以分解为“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球面对其中心点的角速度(相对于固定点); 而“公转”则是球面对其所在圆心的角速度。 很明显,只有当球发生自转和公转时,才能拥有“旋转”。 如果一个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地运动,那么它就不带有“旋转”了。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乒乓球没有自转或公转,那么无论形状怎样改变,都不会影响它的转速。
当然,这个定义是在宏观上说的。 当观察角度有限时,微观上的分子热运动会使球的转速增加。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转动加剧,与“旋转”并不是一回事! 因为温度升高时,无论球是否带旋转,它们的转速都会加快——这里的转速加快,是因为有动能的存在,属于动态的。 而转动的能量来自于球的物理结构本身,是一种静态的能量存在。所以,即使是对温度极其敏感的纳米尺度小球,在低温下也不会失去它们的旋转。 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转速” ——当乒乓球以500rpm的转速运动时,那么每秒钟就刚好转了2圈多一点——这就是转速。
再补充一些知识: 在羽毛球运动中,由于羽毛球体积小、质量轻,并且是旋转地飞行的,所以判断来球方向以及落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业余选手来说,往往依靠感觉来做这些判断,而对于高水平的羽毛球运动员来说,他们除了通过眼睛来看以外,还会运用“余光”——就是利用身体肌肉产生的“侧视”。 因为“旋转”这个词比较抽象,不好想象,所以我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 把眼睛比作相机,而把眼球的运动比作为按动相机快门的动作。 用这个模型来讲,当看到羽毛球飞起来的时候,就好像按下快门后,胶卷中的图像开始跳跃一样。而不同点是,这个图像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像电影快进一样,一帧接一帧。
旋转球就是球在空中飞行时旋转的总称。乒乓球的旋转有上旋、下旋、左侧旋、右侧旋、左侧上(下)旋、右侧上(下)旋等。由于乒乓球球体小、质量轻,因此,它可以绕本身的中心轴产生高速旋转,这是乒乓球区别于其它球类的主要特点。旋转是乒乓球的灵魂。
乒乓球的旋转现象,是它的初速度和绕本身中心轴的旋转速度不为零,并且不处于同一条直线时产生的。
乒乓球的旋转有各种各样,按旋转轴的方向来区分,主要有三种:
(1)绕垂直轴的旋转。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上旋、下旋。当球的旋转轴垂直于地面时,球旋转着向前飞行。如果从球的上方观察,球顺时针旋转的为上旋球;逆时针旋转的则为下旋球。
(2)绕纵轴的旋转。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左侧旋、右侧旋。当球的旋转轴平行于地面且垂直于飞行方向时,球旋转着向前飞行。从球的正面观察,顺时针旋转时为右侧旋;逆时针旋转时为左侧旋。
(3)绕横轴旋转。当球的旋转轴平行于地面且垂直于纵轴时,球旋转着向前飞行。从球的上面观察,顺时针旋转称内(外)旋,逆时针旋转称为外(内)旋。
以上三种旋转很少单独出现,通常都合为一体,如上旋球和右侧旋合在一起就为右侧上旋球。在实际比赛中,我们常常打的是旋转强烈的上(下)右侧(左)旋球。由于这两种旋转融合一起,对方接球时,既要解决球的上(下)旋问题,又要解决球的侧旋问题,这样增加了对方接球的难度。
乒乓球的旋转强弱,对飞行中球的路线变化和触拍后的反弹性能影响很大。旋转强的球,其路线变化大,摩擦力大,反弹性能强烈。旋转弱的球,其路线变化小,摩擦力小,反弹性能软弱。乒乓球的旋转是靠球拍对球施加摩擦力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球拍胶皮的海绵厚、颗粒大、软,所施加的摩擦力小,产生旋转弱;球拍胶皮的海绵薄、颗粒小、硬,所施加的摩擦力大,产生旋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