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乒乓球有红黑?
题主的问题可能是想问,为什么乒乓球拍需要涂颜色区分正反,而不是像羽毛球一样直接分单双打。 这个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乒乓球这项运动刚刚诞生的时候。因为发源于英国,所以一开始的设计就是按照英式桌球设计的,球台上面铺一张布,用白线划分区域,球拍上也是如此,以两条竖线划分正面和反面。 所以最早出现的球拍其实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正反面的划分是以一条竖线为界的。
但后来这样设计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连续击球的时候,容易在界内形成连击。比如在底线进行对拉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对角线”落点,此时如果击球点在两条竖线之间,就可能造成连续触球,从而失误。 这时就需要增加一个判断正反面的参考维度——颜色。因此现在的球拍就有了颜色划分正反了。
虽然后期为了减少旋转带来的错误判定(尤其是专业选手在比赛最后时刻使用高扭腰来争取分数,容易导致误判),采用了无粘性球皮、白色球台面,但正反面依旧是根据两条竖线划分的,只不过增加了颜色的标注,以此来强化记忆。
国际乒联的宗旨是使乒乓球运动更为普及、更具有魅力、更易于参与及在全世界更易于开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际乒联从1999年开始在乒乓球的规则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球的颜色、球网、球的大小、允许使用遮挡、一局比分等。目的就是使乒乓球比赛的形势和结果更为随机和不可预测,增加乒乓球运动的吸引力。在1998年的莫斯科会议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决议:从1999年10月1日期统一由38毫米直径的小球改为(仍然为圆形)40毫米的大球、从同样日期开始比赛用球为 matte(磨砂) 无缝线的球。这个决定使得一个世纪以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目前在世界各国使用的乒乓球均为红色一面和黑色一面。这种球的颜色规定始于国际乒联1984年的决定,从1985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决定的由来源于60年代日本一次全的规则修改建议。
在60年代以前乒乓球的发球规则与网球一样:发球在双方各自的右半区到对方的左半区,或者是左半区到对方的右半区,也就是所谓的对角发球(serve diagonal)。另外,发球时球在空中只能旋转一圈,也就是所谓的限制发球旋转(speed of rotation)。
从50年代起,连续三届世锦赛(1953年,布拉格;1957年,维也纳;1959年,北京)男单冠军皆被日本选手囊括,日本队在世锦赛男团的赛场上也所向披靡,使日本选手在发球的优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60年代日本队的荻村伊智朗、星野展弥、木村兴治、松崎君弥等一大批好手使日本队在国际乒坛上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同时日本的一些著名教练员和裁判员如宫下真(现日本乒协主席)等人多次提出了修改规则建议。1963年在日本的东京举行了第27届世锦赛,日本队获得了男团冠军和男子前三名。在男团冠军争夺战中,日本队的荻村伊智朗与匈牙利的斯蒂卡的那场单打五局大战扣人心悬。双方在决胜局中打到32:30才以荻村伊智朗获胜结束了这场极为精彩的关键战役。
在日本队世锦赛大获全胜和东京世锦赛后,日本乒协又利用作为1964年第二十八届世锦赛东道主的机会,向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提出了彻底修改发球规则的议案。当时提出的发球修改案内容很多,除了大家现在熟知的不限制发球旋转、双方运动员之间的距离和不许发球过手过腰之外,还包括发球时球要碰到发球员球拍的正面、不限制发球落点(所谓的发球台内外)、发球不过网(即发球从网下经过)、在一场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发球次数同等、允许本方先挑发球还是挑场地、不许使用海绵等。在这二十八届世锦赛闭幕之后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日本乒乓球代表团团长、日本乒协的前主席野村克织先生(已故)以东京世乒赛组委会秘书长、日本乒协主教练的特殊身份提出了以上的修改发球规则的议案,在当时日本队威风八面和日本乒协在国际乒联各会员协会中拥有最多的人数和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日本乒协在国际乒联和世乒赛中所做贡献的综合作用下,大会全票通过日本提出的发球规则修改议案。会议后成立了一个以日本著名教练员和裁判员宫下真为首的技术执行委员会(technicall committee)专门考虑实施和贯彻日本发球修改案的有关问题。在1965年的第二十九届世锦赛前,宫下真先生以技术执行委员会名誉主席的身份向国际乒联正式提出:在新规则下要统一所有比赛用球的颜色。经过多方协商和讨论:由于当时大多数协会队是使用红色胶皮,而日本队是使用黑红二色胶皮,考虑到当时日本队的水平大大超过世界各国和地区队的水平,而且日本队队员使用的球拍是红黑二面,故大会决定统一比赛用球颜色为红黑二面。
从1965年开始执行新发球法起日本队统治国际乒坛的局面被打破,乒乓球运动开始在世界各洲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1965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