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球为啥不行?
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战术问题,也不是青训建设、球员选拔培养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职业联赛的问题。 作为竞技体育项目,足球运动的成绩是与训练量和比赛量成正比的。而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恰恰在竞赛方面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体能和竞技状态的下降以及场上表现的浮躁。
以男足为例。从94年世界杯开始到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虽然也经历过高洪波时期短暂的中超执教经历(沈阳金德),但大部分时间国家队教练都是外教。这些外教都有一个特点——非常注重训练和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如斯科拉里,佩雷拉,米卢,他们都是将队伍带到亚洲一流甚至巅峰水平然后功成身退的外教。而徐根宝指导则是少数坚持本土教练原则的佼佼者,他提出的“训练赛就是正式比赛”的观念堪称经典。但即便是徐导,也不能忽视训练与比赛的客观规律。看看同属东亚文化圈且足球发展相对领先的日本队,再看看我们,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以今年亚锦赛上香港对阵朝鲜的比赛来看,赛前外界普遍看好实力更强的香港队,结果却是朝鲜队90分钟内攻破香港队的防线,取得了胜利。赛后,有专业人士分析说,朝鲜队员的整体竞技状态,明显好于我们的球员。什么是整体竞技状态?难道仅仅指身体?其实不然,整个球队在面对对手时的信心、作风以及在逆境下的表现,都属于整体竞技状态的范围。 从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就开始逐步下滑。究其原因,除了长期竞赛不足导致体能储备不够外,长期的“饮食控制加疯狂增重”的畸形锻炼方式也是罪魁祸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