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血性?

宇文译凡宇文译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血性和暴力不是一个概念,不要混淆了。 这里所讲的“血性”,指的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中的价值观(或者可以说这种价值观是由一批批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构筑而成的)。 而题主所说的“暴力”,是另一种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东西——它是基于血性的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工具”(这个“工具”的属性可能是自然赋予的,也可能是人为设定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其实是有血性的文化基础的。

举个例子:《战国策》记载,荆轲刺秦前夕,太子丹问荆轲:“先生有幸得以完成这件事吗?”荆轲叹息说:“太子既然已经明白事情的结局,我又怎么敢以死来欺骗太子呢!”于是太子丹大哭起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色之一,它告诉每一个人,生与死的边界是相对清晰的(不像西方文化用上帝来作为终极仲裁者从而模糊了生与死的界线);同时它也告诉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人可以为了信仰和荣誉而死,生命虽然宝贵,但也不是不可舍弃的。 这种文化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不断被反复渲染,而形成的价值观也是深入人心。

当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这种价值取向就会转换为保家卫国的英勇杀敌,哪怕自己身死,家人悲痛,却也足以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感到自豪。 当然,这里说的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有血性的文化基础。但是,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秩序以及人的生存状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说的其实就是这种有血性文化的底层人民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而有钱人家的“绅士”们却不敢轻易涉险,因为对他们来说,失去的仅仅是财产,而生命毕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价值观使得穷人敢于去挑战有钱人的地位,甚至是以命相搏。 而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虽然没有了传统的等级体系,人人都有了选择生死的权利,但是我们身边却是充斥着“怂人”的文化,比如看见凶恶的人不敢挺身而出,路遇歹人不敢夺路而逃,甚至有时候连说话都唯唯诺诺。

这种“怂人”的文化,正是由于我们缺乏一种属于中国人的血性所致。所以,每当看到国外那些为了捍卫自己尊严而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时,总是让人无限感慨。 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的最后两段吧: “吾人生世,尤如走在窄路上,一步都不能错。错则坠地狱,虽悔亦无及矣。其落堕之故何在哉?在我之心也。心之所发,有知有觉,如眼之能看,耳之能听。今我之心,有知无觉,既不知觉,即无定向。如此而行,虽未坠地狱,其终焉何以异于坠地狱者。是故居今日之中国而谈自由平等,岂惟无根,竟且反种。不自由毋宁死,此之谓最苦;平等待强权,此之谓最乐。呜呼,此真志士之药石,清醒梦中之津梁也夫。”

莘国月莘国月优质答主

其实,中国人自古便有着“血性”,只是这种“血性”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含义罢了。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农耕民族,我们所创造的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人以“争”为本,我们却一直以“和”为贵。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接纳其它民族。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开始,华夏民族的民族性便逐渐开始被融合。秦汉时期,匈奴成为了第一个被高度融合的民族。到了两汉时期,从北方来的少数民族开始纷纷“入关”。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也正是在那时,少数民族被全面融入到华夏民族的血液当中,汉族由此开始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民族“和为贵”的民族性逐渐成型并稳固下来。

而“和为贵”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我们从不主动去挑衅别人,我们更相信“和气生财”。中国人对待不平之事的态度是“敢怒不敢言”,若是有一天,真的有人站了出来,那么其他人则会争先恐后地去跟着他一起“逆风”而行,因此才有了“中国人一旦猛起来,那才叫真正的猛”一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