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对中国哪个赢?
我提一个角度,可能比较刁钻,但是是我真实的想法,不要骂我。 首先承认,美伊战争,中国都不支持谁!但是中国也不支持美国打击伊朗,因为中国的能源进口来自中东地区,而伊朗的核问题又一直悬而未决,如果美国打击了伊朗,中国的战略威胁就增加了。所以中国希望美国放松对伊朗的制裁和封锁,并且给与一定的压力。让波斯湾的石油贸易能够顺利出口,让中国能够从伊朗输入稳定的能源。 但是如果美国真的和伊朗发生了军事冲突甚至战争,中国会迅速和伊朗达成协议,加快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伊朗设置军事基地,并借助伊朗的地缘优势,向中亚和中东辐射影响力,同时压制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以及美国和其盟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当然,美国也会看到中国在伊朗的扩张态势,为了遏制中国的势力在周边国家增长,美国有可能会联合日本和印度,增加对中国的围堵力度,甚至有可能重新启动朝核问题,把中国拉到另一个战争的边缘。不过这样对美国的伤害会更大,因为中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不像朝鲜一样缺乏战略引导,一旦美国动手,中国不会像伊朗一样只是反击,而是会在第一岛链全面反击,甚至是直接攻击关岛和夏威夷,到时候美国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
所以说,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不希望战争发生的,但是只要伊朗问题解决不好,战争就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
今年春节档期的冠军是周星驰的《美人鱼》,内地总票房超过30亿元。据伊朗影片《熊的传说》中方制片人陈砺志介绍,30亿元的毛收入大概在20亿~21亿元,而《熊的传说》的成本仅为300万元,投入产出比相差了500倍,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中国有近1.5万块银幕、约1971万名春节档期的观影人群,而伊朗全国只有1300块银幕、803万名观影人群。双方的银幕差距是11.5倍,观众差距则只有2.4倍,伊朗电影在单银幕产出方面明显高于中国。2014年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平均每块银幕产出132万元票房,世界排名第一百八十位,而伊朗排名第二位,平均每块银幕产出859万元票房,高于美国的695万元。此外,2015年的中国电影生产总数为686部,而伊朗为159部。
综合银幕数、观影人数、年产量和电影票房的对比来看,中国电影的整体规模高于伊朗,但伊朗电影有惊人的高产能力和单银幕收益。“伊朗电影和中国电影处在两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二者不具备直接比较的基础。应该说双方各有亮点,伊朗电影在高产和电影艺术品质方面有成功之处,而中国电影在市场规模和基础设施上领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表示。
伊朗人口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其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和放映的硬件条件较差,但伊朗每年生产的院线电影和艺术电影总量为150部~200部,“每年伊朗电影的产量非常惊人。”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卡姆兰·贝赫巴赫特说。
伊朗电影的高产与投资方(发行方)及制片方之间独特的利益关系有关。伊朗电影一般由制片方负责前期制作,向伊朗电影协会申请拍摄补助,制片方在前期制作完成后,与投资方签署合约,获取拍摄投资部分的拍摄资金。制作方在影院发行中获得45%票房收益,其余收入归发行方所有。对于制片方来说,由于投资方在影片拍摄时已经支付全部或部分制作投资,因此前期资金压力不大,更愿进行高产制作。而在发行方眼中,伊朗本国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其制作的影片质量稳定,且能拿到45%的本土票房分成,较愿投入发行。
伊朗电影在艺术性和类型上均表现出色,艺术片方面屡屡摘得国际大奖,如贾法·帕纳西的《关于伊丽》和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分别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摘下最高荣誉,商业类型片也形成了稳定的“娱乐电影”制作品质,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熊的传说》和《头号粉丝》,均以合家欢的喜剧为主,“这是伊朗人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电影。”贝赫巴赫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