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为什么选择中国?
2019年,李爱锐来到中国,入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我希望学成后能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李爱锐当时的想法。 在李爱锐看来,中国的景观设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渴望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为邻。而园林正是集休闲、娱乐、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景,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他希望能通过学习,将欧洲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与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为中国人打造更舒适的家园。
目前,李爱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本科阶段的学习。由于成绩和表现都很出色,他获得了本校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谈到未来,李爱锐说:“我想先在中国读研,继续夯实理论基础,增强设计能力;然后回国工作,利用自己所学,参与到真实项目的实践当中去,将中西方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兼具生态、环保功能的园林景观。”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时中国的体育运动尚不发达,全国仅有7人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其中有3人参加了男子径赛,李爱锐正是其中的一员。
在100米预赛中,他是第2跑道的运动员,由于缺少国际大赛经验,他站在起跑线上的姿势不标准,当发令员高呼“预备”的口令后,他竟还没有做好奔跑的准备。一声枪响,他还没有起动,周围的人哄笑起来。李爱锐沮丧极了,他知道自己很难在100米赛中取得好成绩,为了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于是他报了400米短跑。400米短跑要跑四圈,是速度和体力,意志的较量。决赛时,站在跑道上的运动员有12名,李爱锐是其中最矮小的一位。
发令枪响,美国选手迅速冲在了前面。第1、2圈落后的大约一圈,到了第三圈,李爱锐发力赶了上来,与他们平齐了。最后一圈,他们的距离又一次被拉开。“中国队”、“中国队”的加油声震耳欲聋。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李爱锐向终点冲去,但最后还是与冠军擦肩而过,他以50秒4的成绩获得了400米跑的银牌。
李爱锐1902年出生于印度,在印度土生土长,大学是在英国上的,后来到中国讲学,后加入中国籍。他之所以选择中国,是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所受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的思想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他坚信,人人皆自由独立之个人,以尊重个人,促进个人价值为基本信条,人既然是自由而独立的,那么就应尊重他的意志,按其意志生活。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