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胶皮多年? 多“年”?多久算“久”呢? 我的球拍从1972年一直用到1982年,这十年间我打坏了三个海绵,换了四次胶皮(正反手各两次),因为当时还不用海夫蓝鲸和红双喜的403、402等新型套胶,这些是后来才出现的。
不过虽然换得比较勤快,但也不是什么胶皮都换过——因为我一直使用的都是同一种底板,直到它无法使用为止…… 这种底板是我于1967年购买的,型号Mantaray 558C。当时我住在德国波鸿市,离曼海姆工厂不远,常常在周末前往该厂参观,而558C就是那时生产的最后一批,随后该系列被新的型号替代。这款底板很轻,但弹性极佳,很适合我当时那种暴力型打法(那时候我还不会发球抢攻,主要得分手法只有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
由于我常到曼海姆工厂参观,因此认识该厂的经理,有一次他去中国旅行,让我选择两款中式球拍其中一款作为礼物带回厂里赠送给那里的朋友。由于他对中国了解不深,不知道当时中国已出现大量仿制日本品牌的产品,于是我就送了他一款印有“Made in China”的球拍,那是我第一次购买“中国制造”的球拍,也是最后一次。哈哈! 这个球拍用了十多年后,由于两面胶皮的粘性消失殆尽,而且海绵也已变形,该球拍就此退役。
赞同 153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29 15:19:29 自从“横板两面胶皮”被乒乓球规则所采用后,胶皮成了乒乓技术革新的原动力。70年代的生胶、长胶称雄,但随着“摆速”和转与不转技术的发达,渐渐退出舞台。80年代后的海绵拍时代,反胶一直独霸天下。
反胶也叫摩擦橡胶,由于其表面有许多凹坑,可以增强球的摩擦,在正手两面拉弧圈球的现代化技术中大显身手,成为现代乒乓球球拍的象征。其实,无论是什么胶皮的表面,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由于与球摩擦的磨耗,都会变成光滑的平面,使胶皮性能发生很大变化。
在摩擦橡胶上涂一层有海绵的薄胶皮,这是现代乒乓球运动中技术革新的重要关键。它使一般的弧圈技术变成了具有旋转和强烈上旋的攻球。使用两面有摩擦橡胶的横板,加上具有弹性、粘性的海绵,再用高举的前臂击球,使球在向下的弹空中变为急速上旋,成为威力最大的弧圈球,使乒乓球的进攻性能和技击性能空前加强。
海绵拍的诞生,使攻球性能大大提高。但攻球性能的最终完成,还有赖于新的器材——“碳素拍”。碳素拍提高了球拍手柄和拍头部分“重量分配不平衡”的合理性。碳素拍比一般拍子重心更为靠前,使挥拍和击球的性能更好,可以加快球的速度,而且,弹性也大大增强,使弧圈球更富于上旋性和攻击性。
以上器材的不断出现和改革,促进了乒乓拍自重的不断加重,横板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厚,海绵越来越厚,胶皮越来越粗糙。球的直径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使用大球,不仅使球速与球的旋转下降,而且还使运动员的场上移动范围加大,从而增加了体力的消耗和运动员伤病的程度,这对年轻运动员的成长极为不利。为此,国际乒联决定从1996年起对球拍、用球进一步加以严格限制,并开始试行小球。这不仅限制和规范了器材的过分革新,而且对于保证乒乓球技术风格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赞同 153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2/14 12: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