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动作原理?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先引用一段之前写的总结: “无论是削球还是攻球,都取决于来球的旋转和高低(左转右勾),而削球和攻球的基本动作实际上是很简单的,都是通过身体和手臂的协调配合在来球的临界点完成击球动作——这个临界点就是来球刚过头顶或者刚到最高点的时候,此时,无论来球是什么旋转、什么样高,都可以找到最适合的削球或攻球的动作结构。” 所以题主所说的“原理”其实就存在于这个动作中——“临界点”。 所谓削球或者攻球,其实都是在“临界点”完成的。只是完成的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将削球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环节,那么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临界点”完成;如果将攻球动作进行同样分解,会发现除了最后一个发力环节外其他所有环节也是在“临界点”上完成的……所以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看,“临界点”的存在是必然的。
那什么是“临界点”呢?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讲,每个动作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才能完成:
1. 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力量(速度与爆发力)、柔韧、灵敏(协调能力)、心理等的储备;
2. 完整表现阶段:在此阶段各种素质充分发挥作用,动作完成质量如何就看这一阶段了。 对于乒器而言,它必须同时满足以上这两个要素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否则动作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
比如发球时,如果抛球动作过高或者过低,都不是最佳状态,因为这种变化会改变力量的传递路径(从腿、腰到臂,然后到手)从而对发球产生负面影响;又比如正手扣杀时,如果大腿和小腿没有充分用力,那么膝关节就不能充分向后,从而影响爆发力的发挥;再如反手拨球时,如果不提臂,那么产生的加速度就不够,也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对方……这都是没有在“临界点”完成动作的体现,势必会影响质量。
想要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就必须找准动作的“临界点”——这是最本质的“原理”。 而很多新手练习新技术时总是急于求成,总想很快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于是急于追求高难度动作,盲目模仿视频中的优秀运动员,结果导致动作难以定型甚至严重错误。这实际上是没有找准动作的“临界点”——即动作的基础没有打牢。如果总是做不好一些简单的基本动作,那么技术能力又如何能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