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动作原理?

衡霞云衡霞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先引用一段之前写的总结: “无论是削球还是攻球,都取决于来球的旋转和高低(左转右勾),而削球和攻球的基本动作实际上是很简单的,都是通过身体和手臂的协调配合在来球的临界点完成击球动作——这个临界点就是来球刚过头顶或者刚到最高点的时候,此时,无论来球是什么旋转、什么样高,都可以找到最适合的削球或攻球的动作结构。” 所以题主所说的“原理”其实就存在于这个动作中——“临界点”。 所谓削球或者攻球,其实都是在“临界点”完成的。只是完成的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将削球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环节,那么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临界点”完成;如果将攻球动作进行同样分解,会发现除了最后一个发力环节外其他所有环节也是在“临界点”上完成的……所以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看,“临界点”的存在是必然的。

那什么是“临界点”呢?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讲,每个动作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才能完成:

1. 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力量(速度与爆发力)、柔韧、灵敏(协调能力)、心理等的储备;

2. 完整表现阶段:在此阶段各种素质充分发挥作用,动作完成质量如何就看这一阶段了。 对于乒器而言,它必须同时满足以上这两个要素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否则动作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

比如发球时,如果抛球动作过高或者过低,都不是最佳状态,因为这种变化会改变力量的传递路径(从腿、腰到臂,然后到手)从而对发球产生负面影响;又比如正手扣杀时,如果大腿和小腿没有充分用力,那么膝关节就不能充分向后,从而影响爆发力的发挥;再如反手拨球时,如果不提臂,那么产生的加速度就不够,也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对方……这都是没有在“临界点”完成动作的体现,势必会影响质量。

想要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就必须找准动作的“临界点”——这是最本质的“原理”。 而很多新手练习新技术时总是急于求成,总想很快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于是急于追求高难度动作,盲目模仿视频中的优秀运动员,结果导致动作难以定型甚至严重错误。这实际上是没有找准动作的“临界点”——即动作的基础没有打牢。如果总是做不好一些简单的基本动作,那么技术能力又如何能提高呢?

庾兵庾兵优质答主

在乒乓球理论中,弧线和旋转是其技术原理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弧线包括球的飞行弧线和落地后的反弹弧线。旋转是指球在沿弧线飞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转。

弧线和旋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所谓对立是说以球的落点或回击目的来说,短的弧线主要以纯摆短和弧圈球为主,球的落点主要在本方台面和对方台面之间;长的弧线主要以削球和加转下旋球为主,球的落点主要在对方端线附近或台外。所谓统一是说如果一方运动员主要擅长以打长球为主,那么回击方就必须以回短球来牵制对手,如果一方的主要技术以打短球为主,那么另一方就应当主要靠制造长球来抗衡。

在飞行弧线较高的球中主要以上旋球为主,如弧圈球和高抛发球;在飞行弧线较低的球中,主要以侧下旋和纯下旋为主,如搓球、削球和下蹲发球。无论什么样的旋转和什么样的弧线都是由击球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决定,在所有以球拍击球的项目中,都必然存在旋转技术和制造高、低弧线的技术。

因此,乒乓球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球类运动,关键在于它主要以低弧线和旋转球为主的运动规律。从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赛来看,近年来,落点在台面和对方中线之间的短弧线,以上旋球和侧上旋为主,落点在对方端线附近和台外的长弧线,以侧下旋球和纯下旋球为主。

在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中,弧线和旋转的运用越来越神奇,旋转球的制造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特别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横拍选手,以球拍大面积触球,所产生的大旋转弧圈球令世人瞩目。

从总的来看,我国的直拍选手在对抗这一类旋转球时较大陆横拍选手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已证明,只有在先进的击球原理的基础上,再加上高超的击球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才能不断地创新和提高这项运动的技术水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