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乒乓球比赛用什么球?
国内比赛一般是用红双喜的40+乒乓球,不过最近也有一两场比赛用了一次38mm的白球(如近期举行的2016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日本公开赛),国外比赛一般都是用38m白球。 两种球的区别主要在于重量和弹性,40+乒乓球的重量是2.7g/个,而38毫米乒乓球重量只有2.53g/个;40+乒乓球的弹跳是24-26cm/个,38毫米的则是29-31cm/个。
因为国家队主要练习技术,而不注重球感,所以一开始使用40+乒乓球时很不适应,球速比较慢导致击球不稳、容易失误。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技术的打磨与身体的调整,就会慢慢适应了这种高速度、高强度的比赛用球。 但40+乒乓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加大球的旋转力度,因此球品好的人可以用节奏的变化来控制住对手,进而获得优势。
而用38毫米乒乓球时,由于球的旋转能力较差,对球感要求很高,如果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冒高”的现象,从而被对手得分。这也是为何许多业余爱好者学习打乒乓球时老师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练习搓球、削球,这两项基本功都是基于38毫米乒乓球而来的。 至于有些业余爱好者说用手抽球或用挑打技巧也可以实现对抗的目标,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高水平的对局中双方的节奏都非常快且变化多端,对方不会给你这么多机会去用“意外”去赢得胜利。
世界乒乓球总冠军赛使用的是三星白色40毫米球。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所有项目使用的是银河40毫米白色球,DHS采用的是三星40毫米白色球。
2000年,国际乒联在韩国釜山举行代表大会通过了把乒乓球由小球改为大球。所谓小球,是用赛璐珞做外壳,直径为38毫米,而大球则是用一种合成塑料做外壳,直径为40毫米。小球时代比赛用球分为红星、红双喜、银河三大系列,大球时代则只有红双喜和银河两个系列。按照国际乒联的规定,只有红双喜、银河两大系列中得到国际乒联批准的几种球才能做为正式比赛用球。
为了达到规定要求,大球在塑料材质上增加了一种特殊成份,使得它的弹性和38毫米小球的弹性基本一致。过去乒乓球用的材料是赛璐珞,易燃、易老化,而且弹性也不大,制造工艺上的缺陷还导致一些球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大球的合成树脂外壳,提高了乒乓球的耐用程度,而且也不易老化。
对于改用大球的决定,国际乒联认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运动员将被迫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这将会给这项运动带来一种新的、更为积极的风格。” 从已经进行过的大球比赛来看,这一论断是相当有道理的,大球的比赛普遍比小球的比赛更加激烈,而且比赛时间也更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