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球员还能恢复吗?
其实现在问题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归化政策就是一个“非良性”的举措。 非良性在哪里呢? 我们花了巨资(财政支出+舆论成本)归化了10名外籍球员,但是这10人并没有为我们建立太多的功勋——别说世界杯、洲际比赛甚至亚洲比赛冠军,甚至连个优秀联赛冠军都没拿过。
相反这些球员在本土比赛、甚至中下游的联赛中已经逐渐显露出了老态,竞技水平出现明显下滑,并且从国家队的表现来看,这批归化球员在国家队确实已经难以找到位置。 如果这10人没有归化的话,那么按照国内球员的流动规律,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在本赛季中晚期或者明年就会离开现效力球队,寻找新的下家。 但是因为归化了他们,使得他们的职业生涯出现了延迟,并且由于政策的限制(只能租借或者低薪加盟),导致这些球员既无法完整享受高水准竞技舞台,又无法以正常的商业逻辑(高薪+多队角逐)来结束自己的职业运动员生涯。 从这方面来说,这是个非常失败的尝试。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失败尝试的执行过程还充满了很多的意外和戏剧性。原本最有可能成为足球归化试点对象的李可,因为身份的原因最终无缘名单;而备受争议的侯永亮则成功入选,但是毫无作为,最后遗憾退队。
当然,政策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通过归化政策,我们引进了不少海外优秀人才(虽然最终没能留下),并让这些人才在国内完成注册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匮乏的难题,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所以,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归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