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体育馆在哪里?
东单体育场原址位于今北京协和医院内,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八月。这座体育场由美国建筑师诺伊斯设计,其风格是“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的混合”。当时在东南角建有看台,看台上有包厢,下面一层是看台,可供5000人观看比赛和演出。
西北角为跑道、运动场及游泳池。东北角则是一座小型训练馆和更衣室等。 东单体育场的建成,使当时的北京成为拥有两座体育场的城市——除了东单体育场外,还有前门外的洋灰球场(即现在的中华世纪坛)。
1924年至1937年间,在东单体育场内曾举办过多种大型活动。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924年和1928年的华北运动会、1936年的第14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和拳击比赛以及后来的武术比赛等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北平成立了“政府”,为了收买人心,他们决定修建一座规模更大的体育场,以迎接1949年的国庆。于是,在原址以西约300米处另辟新天地,兴建了建筑面积达2.8万余平方米的新体育馆。这一工程由国民党的行政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牵头,请梁思成等人设计。新建筑的造型与原先的东单体育场相似,但规模和设施都有较大提高。
1949年以后,这座体育场先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辖,并被命名为北京军区体育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老体育场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造,但仍然没有摆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
它既没有现代化的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场馆建设。它逐渐被人们淡忘。 最后一次大的改造是在1996年,东单体育场被确定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项目时的主要的训练基地。 这次改造增加了训练馆、运动员宿舍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不过,这种改变并没有能让这座体育场焕发青春的活力。
它仍然未能摆脱旧中国体育场“小、旧、差”的困境。 2008年奥运会过后,这座体育场又进入了政府的改造规划。按照计划,它的功能会被重新设定,并更名为“奥林匹克社区体育中心”。但是直至作者写作本文时,这个改造的中心项目依然停留在方案论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