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什么时候脱离中国?

刁博浩刁博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第一次回答知乎问题 简单写一下好了,以时间为轴 1604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时云南正与缅甸交战,清廷无暇他顾; 1786年缅甸攻陷暹罗,俘虏国王并掠走大量财物,此次入侵被称为“中英联合远征”,因为当时英国想借中国的力量迫使暹罗开放通商口岸(香港),但未能实现,随后双方军队在云南边境一带对峙多年; 1939年在日本胁迫下,暹罗签署《中日邦交正常化条约》,承认“满洲国”,同时被强迫废除与其余中国在野党所控制的地区的“外交关系”,实际上将中国其余地区排除在外,成为其准殖民地;

1942年日军占领暹罗全境,开始军事统治,同时强迫暹罗政府与中国国民政府断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欧洲国家准备收回殖民地,重新确立其在亚洲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对日本颇为不满,加之日本战败,无力干涉别国内政,遂趁势逼迫暹罗改组政府,接受西方民主制度,成立共和制国家——当然这些西方国家自己也是“民主国家”,只是他们不在乎这种民主是不是伪装的而已(类似当今美国对待其盟友以色列的态度) 1946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第46届决议,允许暹罗保留君主制,承认“泰国王国”。自此,“泰国王国的旗帜在高官显要们面前飘扬,而那面曾经代表独立和自由的旗帜却只能作为民间的象征而存在了”(朱维铮著.史学九议[M].上海三联书店,2003)

胥轶迪胥轶迪优质答主

关于苏门答剌和刺牢,历来学者对此两国都有争论,有人认为同是一国。而对刺牢国的属、羁縻与附庸关系,也有多种说法。

刺牢与元朝的政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朝贡关系和封赐关系。关于刺牢朝贡始末,史书上记载比较简略。忽必烈当上皇帝后的至元七年(1270),刺牢国遣使贡方物,忽必烈命翰林院以金字作诏书答之。至元十一年(1274)二月,又遣使来朝。据《元史·泰定帝纪》:“至正四年(1344)秋七月,刺劳使臣马哈蛮纳昔不花等十四人贡驯象回国,复赉币帛、表里、龙衣、诏书赐之。”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暹罗山都兰等国遣使贡驯象、奇兽,仍贡马六百匹”。这则记载表明刺牢与元朝的朝贡关系在1354年还存在。

刺牢与元朝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使臣往来频繁。至元十年(1273),当刺牢国的班丹喇那(也即班东蓝者、班敦蓝那、班丹蓝那、板笃南罗)派国舅唆涩出使中国时,忽必烈派翰林学士承旨赵秉温偕同御史田泽率使者以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班东蓝者派使者携带大批从中国获得的奢侈品回国,受到人民的爱戴;班东蓝者也派了自己的儿女到忽必烈的朝廷去。马可·波罗本人应班东蓝者的要求,派他的外甥罗布鲁克到其国家任总督,马可·波罗本人也于1290年去刺牢视察。《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刺牢和中国的贸易情况时说:“该地有许多商人,每年可做许多买卖,中国人也常常到这里来做买卖。”元朝向刺牢国颁赐的物品,主要是“帝旨”以及金印、玉衣、金币、锦帛等,刺牢国还曾向元朝借回回炮一千具助战。元朝诸帝对班东蓝者十分重视和优礼,封其为西天副宣政使,还封为国王。班东蓝者还亲自到过元朝,与忽必烈讨论解决暹罗掠杀刺牢国人和侵犯其领域的问题。

总之,刺牢与元朝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宗藩关系、属国关系、礼尚往来和互派使者朝聘的封贡朝贡关系、贸易关系以及双方为对付共同敌对势力的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而是主属关系。总之,是一种朝贡关系和封赐关系。

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惠宗(原名脱脱,也作秃坚或秃坚帖木儿)降旨:“封暹国王彻里波罗为金熙王,仍赐金印。”同时又封刺牢国的班东蓝者为“西天副宣政使”。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刺牢王班东蓝者卒,“诸子争位”,“国人立其庶长子主国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刺牢的“诸王”以“庶长子不任国事”为由,共立班东蓝者的第三子乃郎火者即位,派奉使臣诣京师进贡,并述其叔父(庶长子)篡弑等情状,“请加讨伐”。同年,元惠宗下旨,诏封乃郎火者为“刺牢国王”,并赐金印,派指挥刘真为总兵,率领军队,“从使者驰往讨之”。当军队即将到达刺牢时,班东蓝者的庶长子“迎降乞恕,因释缚之”。于是乃郎火者正式登上王位。“诸王”和元廷“诏封”乃郎火者为王,这完全是刺牢政权内部的权力争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