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武术是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武术,而狭义的则是指近代意义上的武术——也就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主要流传至今的武术。 我国最早的武学理论文献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庄子》中有“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行事”,意指厨师虽然不负责祭祀,但也能代行礼仪;《孟子》有“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材十人,人之怀土,其君犹伤之。”说的是周文王的花园仅有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可是里面却栽种了各种树,有人如果爱树如命,连君主都会觉得过分。可见当时对于武功和文才都是鼓励发展的。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以武为官,形成了武举制度。唐朝时,武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官府建立了武馆,组织武术表演,编写武术书籍,如《拳经》、《长拳谱》等,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朝时武技发展到高峰,出现了许多流派,如“南拳北腿”等。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频繁,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人口大量锐减。到明朝中后期,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人口急剧膨胀,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多。再加上明代中晚期皇室子弟荒淫骄纵,为祸百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民众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于是纷纷开始练习武术,这使得武术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中国与外界文明的接触和融合也日益增多,这也促使中国其他地域的民间武术向内地传入。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传统武术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叶至晚清时期,它是在中国古代许多优秀武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既注重内外兼修,又讲求实用灵活的民族体育文化。
中国武术流派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博大精深,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之一。在汉族地区又称为功夫(闽南语拼音:kung-fu),亦称功夫、中国功夫,而少数民族则称为“搏”。这些名字在不同时期还具有不同的含义。现代中国,由于运动武术的推广,武术更常被称为国术或中华武术。国外亦称之为功夫(英语:kungfu、kwong-fu或gungfu)。
中华武术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与自然抗争,以及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不断总结、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成果。其内容博大精深,技术繁多复杂,流派风格各异,理论独特,不仅具有强身、防身之术,且与民族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紧密相连,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象征。因此,中华武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有着“东方瑰宝”与“国粹”之称。
中华武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及先秦时期。当时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族群都有各自的作战技能。中原地区的华族有“舞”,而东夷有“武”。《诗经·郑风·叔于田》中赞称:“叔于田,巷无居。岂无居?不如叔也,洵美且姝。”这里所形容的“叔”是指东夷人,而“洵美且姝”形容的便是东夷“武”的特点——勇猛,好斗,有战斗力。而“舞”则具有不同的特点,重文雅,有礼仪,是华族作战技能的主要特点,也体现了华族的特点。后来,随着东夷族群被彻底融入到华夏族中,“舞”与“武”才得以融合到一起,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体系的基本面貌,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与理论来源。
从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商周时期出现的“兴舞”被后世武术家一直视为武术的始源;而在此之前的“击刺之术”、“手战”、“足战”、射术、御术、角抵、手搏等技能是“兴舞”的源头,也可归为武术的早期形态。而在此之后出现的角抵、手搏、白打、枪术、剑术、刀术、棍术等皆是从“兴舞”分化与衍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