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摔角在哪?
2015.8.6下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金锐俱乐部,中国第一次职业MMA(综合格斗)锦标赛,在经过了长达四个小时鏖战后,最终结果出来了! 来自北京的选手朱磊以一场漂亮的TKO(技术击倒)获得61公斤级冠军并夺得金腰带;而另一位北京选手贾奥奇则凭借有惊无险的点数战胜山西的“猛虎”刘浩天,摘得70公斤级的桂冠。 此次比赛由中博体育与内蒙古天骏集团联合主办,共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的35名选手参赛。这是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职业MMA赛事,也是首次在北方地区举行此项赛事。 参赛选手水平较高,有日本、德国等国的职业选手,也有中国成都WFC(世界女子格斗赛)的冠军“散打女王”董文婷和前UFC(终极斗士)选手“妖刀”谢雷以及前ONE FC(亚洲拳王争霸赛)轻量级冠军“武僧”杨建平。
虽然这次比赛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锐俱乐部举行的,但在赛前很多记者和选手都认为比赛地点会在哈尔滨。因为就在今年4月份在这里曾成功举办过一场同类赛事——环球搏击争霸赛。 由于该赛事在媒体上的广泛宣传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加上提前一个月售票,共售出900多张票的原因,导致赛前许多外地选手和观众都来到哈尔滨市预订酒店。因此主办方临时增加了三个比赛日,增加至四天。还加开了检票口,增派了安保人员。 但比赛当天,记者却发现原来位于哈尔滨市区东部的赛场地址错误,其实比赛地点是在近郊区的一个赛车场。由于公共交通不便,大部分旅客都是自驾前来。有的司机甚至不知道道路维修,开错了方向;还有的旅客把“赛区”误认为“机场”,差点误了行程。 除了赛场地址外,比赛的日期也一度让人错愕。由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假期与比赛时间重叠,所以很多市民在买好机票或车票后才发现这个问题,导致部分旅客的行程被迫改变。
尽管如此,比赛当天现场依然火爆。观众人数远超预计,很多乘客带着家庭和孩子慕名而来,在赛场周边还出现了兜售玩具枪、国旗和印有比赛宣传画的衣服的小贩。 为了这次比赛,当地政府也下了血本:除了配备常规安保措施外,鉴于以往的搏击比赛出现过观众席打架的情况,这次警方还特别部署了防暴警察,以防不备之需。
中国摔角,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档以民间武术“跤”为主题的娱乐节目,“跤”是以中华跤、日本相撲、印度柔术为首的摔跤类运动的统称。主持人以宋世雄和韩乔生为主,王军(中国式摔跤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中国式摔跤国际推广大使)解说是主要常任解说,辅以各嘉宾解说。嘉宾有姜戎、王朔、黄健翔等多位知名人士。
中国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距今有近四千年历史,也称“角抵”、“相搏”、“争跤”、“西营社”、“北营社”等,形式上有徒手的也有持兵器的,后来主要流传于北方地区,南方少数民族亦有流传。清朝时期,跤坛上出现了东边“崇文馆”、西边“永顺馆”两大跤坛泰斗。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提倡国术,把“摔跤”列为国术的四大类之一,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上海筹备时,决定将西营社的杨宝镜先生和北营社的李存义先生所传的摔跤技法合二为一,定名为“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1955年被列为全国运动会表演项目,1959年被列为第一届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又连续参加了二、三、四、五、六、七届全运会,后来被列为全国民族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流行于中国各地。
日本相撲源自古老的人类社会祭祀活动,在平安时代成为一项竞技运动,江户时代成为全民性运动。清末,相撲正式传入中国,“相撲”也成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相撲在中国东北地区曾有流行,1929年第13届关东札幌相撲力士邀请赛曾首次邀请了中国力士参赛,1935年中国派出了由13名力士组成的观摩团赴日参加第19届北海道相撲力士邀请赛,这是中国相撲手首次到日本参加相撲比赛,其中中国重量级力士安忠武荣获当年冠军。二战期间,中国相撲活动因处于战乱而中断,195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将“相撲”定名为“相扑”。
印度柔术与中国摔跤、日本相扑、希腊式摔跤、埃及式摔跤并称为世界五大摔跤运动,源于印度教中一项古老活动,印度斯坦语为“pahalvan”,意为“角斗士”。柔术传入中国后发展为以“柔化硬”的中国式技法,在香港地区称为“香港柔术”。
2011年,由宋世雄解说的《角斗中国》播出,并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摔角》。2014年12月20日,最后一场比赛在央视5套播出,共播出4季,37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