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门票白送有人看吗?
上周日,我买了深圳和山西这场的票 ,在深圳的亲友想看看比赛现场盛况于是邀请了她。因为周末她也不上班,所以正好顺道去看看比赛,顺便在赛场周围逛逛。(补充:她是资深球迷)。 到赛区当天,我们早上坐地铁过去,结果地铁里到处都是带着篮球的球迷,气氛很热烈。到达场馆后,发现排队买票的人非常多,由于时间太早,估计是工作人员还没开始售票,所以我们就在广场外边等着。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后,有几位身穿CBA球衣的工作人员出来卖票,由于人很多,并且大家都要进去参观,所以也没人会去数到底有多少人。反正队伍移动得非常缓慢…… 就这样一直从上午熬到了下午,终于快开始了,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由于安检没有通过,我们的票都不能用!必须重新购买!! 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并且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后,我不死心地询问是否可以先让我好友拿着新票先进去,她也正是来看比赛的。但被告知不行,一定要所有人持同样的票才能进。
听到这个答案,我顿时觉得心凉了大半截,于是只能无奈放弃,原路返回。好在她在出发前把门票拍了照片,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那么多人排队。
说实话,我对CBA的印象本来挺好的,这次经历却让我感觉十分糟糕。整个售票过程混乱且毫无秩序可言,工作人态度也很一般,甚至有点蛮横。最糟的是,这么大型的比赛居然没有准备足够的应急方案,导致观众被白白耽误了一大半的时间。
一场常规赛里,北京主场对山东,工人体育馆上座率不足三成,而客队是排名前三的热门。去年总决赛第六场,五棵松体育馆的上座率竟然没有达到八成以上。NBA全明星正赛,放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门票都能轻松售罄。然而,中国本土顶级的篮球赛事,总决赛门票的销售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反差,难道还不能给中国篮协以足够的刺激吗?
NBA的盈利状况为何能如此良好?除了在美国篮球运动的人气处于垄断地位以外,高水平,高对抗,明星扎堆的NBA,对观众始终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NBA的底气所在。NBA的底气,就来自于他们始终把“高水平”放在首位,观众自然愿意为他们高水平的较量买单。而在国内,我们始终看到的是,每年CBA为了吸引粉丝而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我们看不到的是,CBA的水平并没有多么令人满意。
当CBA的本土“一哥”与NBA垫底球队的角色球员掰腕子,我们看到差距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的联赛质量?当CBA全明星首发,被NBA落选秀完爆,我们大喊NBA水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实力到底有多高?当CBA本土射手王,在NBA的夏季联赛只进了一个三分球,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对抗真的很高?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的联赛水平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才是根本。
CBA的本土水准,与NBA的垫底球队持平?这样的说法,没有丝毫的夸张或是激进。实际上,NBA的垫底球队可能还要更强一点,但是,这样的差距,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NBA有1200万美元的薪金门槛,CBA是1300万人民币的全额保障薪金,NBA有1310万,1280万,1270万年薪的球员,CBA有这么多本土球员拿这么多的工资吗?当我们的本土球员,身价,薪水已经和NBA接近,但实力却始终难以逾越,就证明了我们的本土球员质量,已经与NBA的垫底球队不相伯仲了。
这并不是所谓的唯薪资论,事实上,CBA的联赛质量,确实很难拿得出手。在我们大谈姚明和霍华德的时候,不妨看看林书豪与翟晓川的关系。书豪打NBA的水平,翟晓川打CBA本土第一小前锋,两人的水平恐怕还要再拉大差距。CBA最好的本土球员与NBA打不上球的球员差距,要远大于姚明和霍华德。
NBA的底气就是高水平,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NBA不愁卖不了票,因为NBA就是最好的。CBA呢?CBA有什么底气去跟NBA拼粉丝,拼流量,CBA能跟NBA拼吗?能拼过吗?这就是差距。CBA不如NBA?不,只是NBA太好了。这就是NBA与CBA的差距。
CBA拼得过NBA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