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弱小?
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海防力量最薄弱、海外利益维护最困难的是南海。 原因有二:
1.历史欠账太多。我们建国后一直执行着“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主要兵力部署都在渤海和黄海的近海区域。而南海的岛礁建设与护航势力始终比较薄弱。这直接导致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国外海上势力逐渐进驻西太平洋和南海。我国周边海域的岛礁几乎全部被外国占据或者控制。
在领土完整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海军必须全力投入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斗争。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因素(经济实力和海外行动能力)的限制,我国海军目前无力全面收回被侵占的岛礁。同时,由于这些岛屿距离大陆都很远,即使收回也难以长期坚守。目前的现状很可能是我国海军能做的最大努力——全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2.挑战非常严峻。随着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亚太成为美军重点布局的地区。美军已经调整了军事策略,由以往的“攻台”转变为“阻华”。这意味着美军将主要精力放在牵制我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上。为了配合这一策略,美军正大力加强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除了派遣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舰和大批战机来到南海训练和巡航外,美军还宣布将重新组建第7舰队并进驻日本横须贺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美国全球打击力量的绝对核心,B-2隐形轰炸机也将赴西太地区展开行动。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美舰闯入南海将会成常态,甚至不排除会联合他国海军举行联合航行演练,进一步干扰我正常海上活动。 我军近期也加强了在南海方向的军事动作。比如,052C/D型导弹驱逐舰首舰“昆明”号近日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开展航行训练;093A核动力攻击潜艇最近在南海某海域完成深潜试验;陆基反导试验、导弹打飞船试验等也相继完成,表明我军正全力备战。
战国时代,赵国因为地当戎狄交通孔道,所以常受游牧民族侵略。赵国名将李牧,很善防御匈奴游骑,他守雁门郡时,常驻重兵,坚壁清野,以免为敌所诱。敌人远来,粮食不足,未几便自动退去。那时长城尚未完成,边境无永久要塞,他一面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建立早期警戒的壁垒。这壁垒的周围数里间,分置烽火台,敌至则发兵,出奇袭击之。在内则聚牧牛马,人民不负担运输兵粮的辛劳,可以安心务农。地方上送给军队的肉和蔬菜、水果等食品,也便宜。人民生活安定,乐于当兵,都以被招募参加李牧的军队为荣。又以当地缴纳的关税和贸易所得,全部作为军用。所以李牧的军队,粮饷优厚,驻屯的北边草原地带,地饶畜牧、水草,军事补给很有把握。那时匈奴尚未强大,游骑人数也不多,所以李牧的壁垒很能胜任防御的工作。匈奴小股游骑被歼灭以后,敌人的后续部队不敢来战,也无力来战。匈奴主力如果前来报复,壁垒中李牧的精锐主力也已和各方军马会合,壁垒中只剩老弱病兵留守。敌人见此情形,便肆无忌惮地来劫掠。但未出数十里,便陷入绝地。
魏晋南北朝以来,长城以北,为游牧民族大盛时期。到公元五、六世纪时,匈奴、鲜卑等大部落,分枝、杂组,遍布草原和山间各盆地。公元五世纪中,鲜卑的北魏,已统一中国北部。长城以北、以东地区,也在北魏势力范围之内。北魏统一北方之后,逐渐采用汉制来改革鲜卑旧有制度。在文化、生活上也渐趋于儒家典章文物化。到孝文帝时,把首都迁到洛阳,拓跋氏的民族性完全汉化,和南方的刘宋、萧齐等汉人所建立的朝代已无甚区别。
鲜卑族完全汉化之后,北部和东北部新兴起的游牧部族便是突厥。这是铁勒各部中的一个部落,在北魏和西魏时,游牧在突厥山下,因号为突厥。北周保定元年,突厥兵灭柔然,自立为颉利可汗,自此突厥族一跃而成为草原民族的大族。到隋开皇初年,突厥本部日益强盛,北逼匈奴余部,西并回纥、铁勒诸部。在可汗始毕之时,东临契丹、室韦,西至里海,南过阿姆河南北,和波斯接境。这一个新兴民族,其兵力已非过去匈奴所能相比。他们的骑兵训练有素,善于山林野外作战,而且有远征和持久作战的能力。他们能数千里无故道,转战绝域;一月之间,驰数千里而至;又善于奔走,一日之间,可行二百余里;在这样情势下,中国北方边境,便不复像战国时代,单凭长城和沿边列障,可以和敌人相周旋。
所以隋唐时代,北方沿边各州,每州置军府,分镇兵戍守。突厥侵掠之事,几乎每年都有,地方州府自顾不暇,难有余力远出边外数百里,和敌周旋苦战。这时,沿内长城一线各军府的守兵,不但要镇压边地人民的叛变;还要防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南侵,其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为了抵抗外敌的掠夺,沿边地区常发生敌我之间的战斗。突厥人侵掠的目的,多为掠夺人畜和财物,唐人为了保全地方的实力,所以也尽量固守长城内各边堡军镇,不在野外和敌人交锋。一旦敌来侵掠,则扼险固守,敌人知道不能得逞,不数日必退去。当敌人进兵之时,沿边州府,一面发兵固守,一面遣使告急。节度大使得报,知敌寇深入数十驿,则在本节度使州府境内分拨劲兵,分路进击。倘若敌骑分出数支,则也选派各路官军,或本地镇兵和他们周旋。到敌人即将退还境界时,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