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就是套在球拍上用以保护底板和海绵的塑料膜或橡胶膜。 过去传统制球工艺生产的球拍(包括海绵等填充物)都是裸露在外面,不打底胶的,所以打球的时候经常沾上灰尘、泥点甚至酱油之类。如果球拍掉地上,还有可能弄脏或者磕坏。使用胶布或者漆布之类的材料给球拍“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很有必要了。

简单说,就是套在球拍上用以保护底板和海绵的塑料膜或橡胶膜。 过去传统制球工艺生产的球拍(包括海绵等填充物)都是裸露在外面,不打底胶的,所以打球的时候经常沾上灰尘、泥点甚至酱油之类。如果球拍掉地上,还有可能弄脏或者磕坏。使用胶布或者漆布之类的材料给球拍“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很有必要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国内能够回看比赛的网站均属于商业网站,因此都需要付费。 下面推荐几个网站,可以回看的赛事类型较为齐全。1、企鹅直播 http://live.qzone.tencent.com/index.html?
打乒乓球打到什么程度才会需要护腕呢,我以一个专业队退役队员的身份告诉你,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你在平时训练或者比赛中,你的手腕受伤了,严重到必须带护腕来保护(防止再受伤)。这种情况下的护腕一般建议是带医疗用的护腕,这种护腕一般比较硬,有固定作用,用于恢复期。
作为专业生产运动地板、篮球架、网球柱、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的企业,可能对我们的产品有些了解的读者知道我们的产品一般分为竞技和健身两个系列。 其中竞技系列的乒乓球台又根据性能的不同,分为竞赛用台(1500元/个起)和普通训练用台(650元/个起)两种。 那么在这两种类型中,究竟哪一种更合适呢?
9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群星灿烂,如邓亚萍、乔红、丁松、孔令辉、刘国梁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乒坛女王”王楠和“超级丹”张怡宁。两人都是大满贯得主(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王楠更是连夺四届奥运会女单金牌,而张怡宁也两次在奥运会上问鼎。
李隼 男,汉族,1963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75年开始练习乒乓球,1984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曾获得10次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单打冠军及双打冠军;世界杯团体赛、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亚军。退役后担任省体工大队队长兼乒球部主任,2003年8月起任现职。 执教经历2003年任国家队女队助教协助训练。
红双喜的狂飙王,底板很厚很脆,是纯木的,比较硬 蝴蝶的科贝尔,也是纯木的,比狂飙王薄一些,也硬一些,但控制力更好 斯帝卡的OC10,同样纯木底板,非常厚重,非常耐用,也非常硬 斯帝卡的OC15,和OC10差不多,只不过增加了纤维含量,更加耐打,也更具有速度感 爱博的TNT,同样是加碳底板,厚度、
蝴蝶的林丹、王浩系列,号称“暴龙”。 还有张怡宁曾经用过的“狂龙2代”(不是“狂蟒二代”),是狂飙3+KOTO的纤维底板。 还有红双喜的“天极二”,同样也是内纤维底板。 以前用得比较广的还有“斯蒂卡”的OC和OC-CR。
不需要,现在市面上的套胶大多数都不需要灌胶了(除了某些黑科技胶皮),像狂飙系列、天极361系列等等都不用灌胶,只要正常撕开保护膜,反复揉搓即可。 以前的老套胶大部分都需要灌胶,原因是以前的有机橡胶含量比较多,而且海绵的弹性很好,所以就需要借助灌胶来提高击球的稳定性以及加强粘性。
看了上面几人的答案,我觉的我的水平应该也达到了乒乓球国家队的选拔标准了(笑) 说回正题,90年代初期,香港乒乓球开始崛起,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球员和教练。而何志文应该是其中最为传奇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天生异禀,打球极具暴力美学,号称“亚洲大锤”,“乒坛贝利”,和当时的日本一哥许昕不相上下。
正手天极三,反手729-5,是14年发明的,当时刚入坑,去北京体育大学逛贴吧时候看到的,据说是北体大校队教练和队员发明的套胶。
倒板,这个名称起得很有意思,它包含了两个动作,即倒和板。这两个动作都是指球板和球的接触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技术动作。 要使自己的技术能够“倒板”,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会“倒”,二是能“板”。(一)怎样做到“倒” 1、 来球是旋转球。
这个应该分两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个层面是专业选手或高水平爱好者,第二个层面是业余球友。对于专业人士来说,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球品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少发生的;但对于大部分业余球员而言,这种情形却时有发生——尤其是混双比赛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作为一辈子都用木头做乒乓球板的制板师,我负责任地说一句,底板能打穿绝对不可能! 也许你会看到一些号称“能打出乒乓球”的视频,那不过都是噱头而已。任何正规打法都不可能把球打到穿板的程度,别说乒乓球了,羽毛球都做不到。
1993年,他来到南京体育学院深造。 2005年,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2006年获得全国锦标赛男团冠军、男单亚军。 2007年获全运会男团冠军及男单第四 。 2011获得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第五名。 2014获南京青奥会乒乓球项目男单第三名。
首先,从原理上来说,以弧线和高抛来增加球的旋转和速度,是科学且合理的。 但问题就在于,多数人做不到如此精确地控制自己的动作来完成增转或减转的摩擦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弧高。
先说一下发球的动作,标准的3D乒乓球发球动作是这样的: 重点在于蹬腿发力,通过腰部力量带动手臂,使球拍在胸前形成“弧形”(实际不是完全的弧形),然后挥臂,注意不要抬肘,最后由腰腹力量带动收小臂、回引拍。整个过程中,腿部和腰部是发力的主要部分,手臂是传导力量的主要通道。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旋转 以乒乓球为例来简单解释下什么是转与不转 不转头不旋转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发球方式,也叫作直板快攻。这种打法一般适用于初学者用来熟悉球感、掌握基本动作。这种打法的缺点是不转球的稳定性不好,碰到防守能力强的对手很容易失去主动性。 转和不转的界限在哪里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基本功,你的基本力量,步法,削球,推挡,劈长,拉弧圈等等都要扎实。其中步法和削球是重中之重。 其次,要对乒乓球有个简单的理解。乒乓球是一种速度极快的球类运动,所以你的所有技术动作都要以快为主要目的。
“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发球多,非常贴切,不过这里的“更多”并不是无限地加单、加双数,而是有底线的——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在比赛中能保证每回合都有高质量的击球就已经足够了,而专业的选手甚至职业选手,每回合都必须保证两到三下高质量的击球,